你的当前位置: 18新利luck > 18新利luck动态 > 公司新闻
发布日期:2024-12-19 15:03:32 点击次数:
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后,就有几件影响深远的事,给一代上海人留下深刻印象。那就是1978年3—4月间在上海展览中心(当时名为上海展览馆,前身为中苏友好大厦)举办的“法国十九世纪风景画展”和《ELLE》杂志登陆中国。
画展举办时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。这些名画对市民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,各地艺术家、群众蜂拥而至,2个月内,展厅门口每天排几百米的长队。这些画对我而言,前所未见,跻身人群中观看,感知是一个时代的变化。
《ELLE》杂志登陆上海的事发生在1988年,影响力持续了20余年。因为我在出版界工作过,知道一点情况,特记述如下: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随着战争创伤的逐渐修复,以及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法文“她”为名的《ELLE》杂志应运而生。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,这本杂志融艺术、美容、时装以及广告运营于一体,以精美的照片和印刷,很快占据女性生活的中心,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一本名刊。
随着时尚业成为市场经济重要产业,杂志也积累了雄厚的实力,先后向其他国家输出外文版。当时,上海译文出版社前辈骆兆添等社领导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出版家。
创刊于1988年的《世界时装之苑ELLE》,是中国内地杂志《世界时装之苑》与法国桦榭·菲力柏契出版集团《ELLE》版权合作的时尚类杂志,在中国内地出版发行。杂志除刊登法方提供的世界名模、服装以及其他时尚产品外,也与中国流行文化相融合。
20世纪90年代,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涌动,该杂志一出刊就受到我国女性的欢迎,它给爱美的人们打开一扇亮丽的视窗,一时为女性所热议。
《世界时装之苑 ELLE》除了刊登外国名模的照片外,还选登上海女性跳高运动员的照片,以示融合。确实18新利luck平台,那时外国时尚业已很发达,杂志刊发女性的服饰、发型、装束以及佩件信息,让国人见所未见。杂志因此很快风靡各地,1992年卖到18元一本,较之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,已属价格不菲,但发行量却节节攀高。1998—2010年,杂志月发行量竟高达25万册。其中有一期投入10万美元附赠与书同步的流行DVD,使25万本杂志一售而空。与此同时,杂志还拉动了广告运营,成为文商结合的典范。此前,杂志界只知道卖内容给读者。此后时尚类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成了各地书报亭的主打产品。
我的朋友王有布告诉我,上海地铁站内第一家商店就是译文社的书报店,开在徐家汇站,每期能卖两三千本《世界时装之苑 ELLE》。书店经理告诉他,杂志早上市一天,竟能多销售三五百本。后来上海有1500余家东方书报亭,时尚类杂志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。
据悉,《ELLE》海外版最多时有17个版本,《世界时装之苑》秉承本土化方向,大量融入中国明星等内容,体现东方女性的追求和审美观。中国最多时有9500多本杂志,《世界时装之苑ELLE》在时尚与媒体融合方面,产生过积极的影响。作为时尚品牌,杂志给人以跨界的创新引导,在很多商场特设,这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。它对摄影、设计、印刷和纸张的要求也非常高。初时印刷是在上海凹凸彩印厂完成的,后来为了保证质量移到深圳。
20世纪90年代,深圳利丰雅高引进国内第一台八色轮转印刷机,开机那天,《ELLE》负责人、海德堡印刷机制造商专程飞来现场,还举行了中国传统的拜神仪式。二战后《ELLE》创刊并风靡世界发达国家,顺应了战后人们的精神需求。而《世界时装之苑 ELLE》在我国流行则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人们追求美的本能。而杂志的市场化、高定价、多广告也反映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,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。当年刊登路易威登、依云矿泉水等广告时,法方杂志主管还怀疑这些产品在中国是否有市场,后来证明他们都看走了眼。
1999年夏季,我曾随上海代表团访问《ELLE》在巴黎的桦榭出版集团总部,见证了中法出版合作的一段美好时光。如今时尚纸媒已随网络大潮而消退,但她的余香还留在人间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18新利luck注册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